体坛+记者孙奇报道
历史首次!今日出版的《队报》用“一次苦涩的经历”为题报道昨夜法西一战的焦点判罚。录像裁判改变了比赛走势,两次在进球与否问题上做出关键改判,帮助主裁判准确执法。这是VAR(录像助理裁判)技术在成年国家队比赛中影响进球,法国队则不幸成为了这一技术的首位“受害者”。
VAR两改判决定比赛走势
昨晚的法兰西大球场,录像裁判“发威”的第一刻出现在比赛第48分钟,格列兹曼的头球破门被录像裁判认定助攻者屈扎瓦越位在先;第77分钟德乌洛费乌被边裁认定的越位进球经VAR判定是个好球。一进一出,吃亏的法国人自然心里不好受,赛后接受采访时也有部分队员表达了对VAR的质疑。然而事实上,法国足协是VAR推广的支持者。
VAR的一个争议之处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足球比赛的流畅性。以法西一战为例,视频裁判花费了40秒判定格列兹曼进球无效,此时的格子已做出了标志性的庆祝动作,队友与球场的热度都被点燃。而德国裁判组对此球如临大敌,主裁先做出了一个橄榄球裁判员常用的手势:隐蔽地用手画矩形向同伴表示暂停比赛,同时用耳麦与录像裁判交流示意其观看回放。法兰西大球场硕大的屏幕并未播出这一画面。
在格列兹曼进球被吹后20分钟,德国主裁判给西班牙一个点球。对于此判罚,德国人十分确信科斯切尔尼的犯规构成点球,他并未与录像裁判有过多交流。VAR技术的试用期将持续到2018年3月,此后将基于足够多的数据和反馈基础上决定VAR技术的前途。法国足坛名宿阿兰·博戈西昂赞扬了此役VAR的“快速决定”,认为两次改判没有不必要的多余停顿,并且会减少第二天媒体对比赛公平的论战。
综合评定仍需时日
VAR从去年世俱杯试行至今不过三个半月,过早对它盖棺定论显然有失公允。“最小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这一技术推行的初衷,然而VAR对球员、裁判、球迷、媒体会产生不同影响。站在不同角度,对VAR的评判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早在去年12月VAR推行之初,国际足球理事会(IFAB)技术总监大卫-埃勒雷就已发表对此系统的评述。在收到录像裁判的提示后,主裁不必等到比赛中止观看回放,只要双方都没有明显的进攻机会,他就可以吹停比赛去看回放。如果忽略严重情况或在某些判罚上发生了明显的错误(主要是改变比赛的四种情况之一:进球、点球犯规、直接红牌、处罚对象错误),录像裁判需要马上通知主裁。主裁在接到通知后可立即更改或者确认判罚,也可去场边的裁判员回放区观看回放再下定论。照埃勒雷的说法,法西战的裁判组在配合时表现不错。
录像回放技术自推行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在世俱杯的试行中有几次导致比赛暂停了较长时间,让比赛失去了观赏性,也让净打时间大大减少;相比世俱杯的三四分钟,法西之战裁判借助VAR做出判罚的时间缩短不少,这已是一种进步。两次关键性的改判成了左右比赛走势的推手,尽管VAR受到了一些非议,但实践证明它在对于维护竞技体育的公平公正具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既然引入了VAR,那么足球赛场推行类似网球的“鹰眼挑战”是否现实?规则并未赋予球员的“挑战”权利,然而VAR的横空出世也为球员提供了另一种在争议判罚时像裁判施加压力的途径。曾记否?2004年亚洲杯决赛,中国队在家门口被中田浩二用手打进反超一球,假若当时已有VAR,也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对VAR做出一个真正客观准确的评价还需时间检验。就像门线技术刚开始推行也受到了一部分争议,VAR的引入出发点肯定是为了比赛判罚的公正,但如果牵扯到利益必然会引发不同的声音,更何况这一技术有可能导致裁判员在部分时候信心不足,而信心对裁判员是格外重要的……昨天的比赛可以看出这一技术的使用正在逐步改善,裁判员借助VAR也是为“站上巨人的肩膀”尽可能减少错漏判。
VAR孰是孰非,留待日后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