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观世界杯·往事】2014:米内罗惨案、德国青训启示

克韩06-03 11:11 体坛+原创

体坛+和AI球APP联合出品

体坛+记者克韩报道

1、苏亚雷斯咬人帽子戏法

提起2014年世界杯,就不能不提苏亚雷斯的咬人事件:在乌拉圭对意大利的小组第三轮比赛进行到第79分钟时,基耶利尼头球解围,然后球在禁区外发展时,苏亚雷斯冲入禁区和基耶利尼撞在了一起。突然之间,基耶利尼痛苦倒地,而苏亚雷斯也同样倒在地上,一时间,整个球场都有点懵,一如8年前齐达内头槌马特拉齐时的场景。

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通常来说,我们记者在记者席上,距离草皮都是有一定距离的,本来就比较难以看清;与此同时,记者的眼球通常都跟着皮球在转,所以如果是在无球状态下的犯规动作,就不太看得到了;但记者席的好处之一,是有监视器,也就是能看到即时的回放。所以在全场大部分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时,我们已经通过慢动作回放看到:苏牙又咬人了。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咬人了。大家现在都知道:2010年11月他在阿贾克斯时,咬过埃因霍温的巴卡尔;2013年4月,他在对切尔西的比赛中咬过伊万;这一次,索性升级到了世界杯场合;有意思的是,此役当值主裁、来自墨西哥的马可·罗德里格斯,恰好有一个外号Chiquidracula,这是墨西哥儿童剧中一个吸血鬼的角色。

罗德里格斯这次只给了意大利一个任意球,甚至都没有给苏亚雷斯黄牌,因为他都没有看到是怎么回事。愤怒的基耶利尼给裁判看了他肩膀上的牙印,但乌拉圭的加斯东·拉米雷斯过来把他的衣服拉上,似乎这样就能让裁判看不到。苏牙自己也坐在场地上捧着自己的牙叫疼,《卫报》多年后开玩笑说:“前两次他咬的都是多肉部位,这次咬到了骨头。”

究竟是什么让苏亚雷斯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了类似举动?苏亚雷斯在自己的自传《路易斯·苏亚雷斯:越过白线(Luis Suarez: Crossing the Line - My Story)》里,曾经说英国人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双重标准,重铲的伤人动作经常得到褒奖,是体现了球员的强硬,但咬人这种对肉体没有啥实质伤害的事情(苏牙说伊万撸起袖子给裁判看时,那上面其实啥伤痕都没有),英国人却像天塌下来一样,罚得比断腿铲球还重,这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了。

《路易斯·苏亚雷斯:越过白线》

当然,这不是说咬人就对,苏牙自己也知道不对。他在2010年第一次咬人之后,回到家中看到电视上的回放居然哭了。他当时刚刚成为一个父亲,担心自己的女儿将来长大后看到这样的图像,会怎么想爸爸。他妻子当时在看台上,啥也没看清,回家看了电视后也对他说:“你到底在想啥?”

巴卡尔

苏牙对自己反复在球场上咬人,有一个自己的解释。他在自传中说:“有时候肾上腺素在比赛中会水平过高,脉搏跳动,而大脑没有跟上。压力太大,而没有一个安全阀。2010年,我当时对场上形势感到很郁闷,因为我们在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中平着,当时阿贾克斯的近期战绩很糟,主帅约尔要下课了……我那天非常想把事情做好,但结果却越弄越糟……最后我无法控制自己了。”

2013年咬伊万那次,苏牙说:“我们当时需要击败切尔西,才有一点希望能拿到欧冠门票。本来就希望渺茫了,所以输球意味着一切都完了。我那场比赛踢得糟糕,手球送出了一个愚蠢的点球,我感觉我们抓不住希望了。我对自己很愤怒,我在场上对自己说:‘你怎么能这么笨拙?’或者是:‘你怎么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而在巴西世界杯上,就在咬人之前,苏牙有绝佳的机会帮助球队取得1比0领先,“如果我进了那个球,如果布冯没有作出那次神奇扑救,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不会做任何事情……但我错过了那次机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恐惧和愤怒在我体内翻滚,我当时想:‘我们要出局了,我们要因为我而出局了’。这种压力令人窒息……我这不是在说明我的行为合理,而是在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巴西世界杯,对于苏牙来说确实压力够大的。赛季结束时他做了一个手术,这个手术恰巧还是乌拉圭著名球星弗朗西斯科利的弟弟做的。当时,距离世界杯开赛不到一个月了。这届世界杯对乌拉圭十分重要,因为1950年世界杯他们曾抢了邻国的戏,所以苏牙是绝对不想错过的。

当时,乌拉圭全国都在为苏亚雷斯是否能赶上世界杯而担忧。他也因为伤情而错过了第一场比赛,而缺少了他的乌拉圭意外输给哥斯达黎加,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此战他们必须战胜英格兰,苏亚雷斯带伤上场,梅开二度淘汰了三狮。有意思的是,当他的女儿看到杰拉德叔叔、亨德森叔叔、约翰逊叔叔、斯特林叔叔和斯图里奇叔叔垂头丧气时,就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利物浦输了球,你却很高兴呢?”

不过,苏亚雷斯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成熟了,他也不想完全克制自己的原始型打法。利物浦曾经派过一个心理医生跟他,医生和苏牙说欢迎随时去看他,但苏牙并不准备去,因为他担心对自己的心理治疗会让他失去那种野性——温格曾说现在的足球世界里,只有南美前锋才残存这种原始的野性。

他说自己已经更成熟了,这样的事情应该不会发生了,妻子索菲对他的帮助也很大。但他也不敢承诺,一定未来就不会发生,因为万一发生了,现在说的话大概都会被拿出来打脸。他认为很多不踢球的人没有办法理解那种压力,“总有不踢球的人会说:‘你不应该失去自己的理智。’但压力会让你做一些你从来没想象过自己会做的事情,比如暴饮暴食,没有胃口,行为失常……”好吧,吃很多东西这一点,至少是说服了我。

2、“巴西球员的表情像去参加大逃杀”

提起2014年世界杯,另外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就是巴西队在自己主场1比7输给德国队之后,看台上那个小胖子咬碎钢牙的照片。世界杯历史上,巴西和西班牙是仅有的两支从未在自己当东道主时捧起过世界杯的球队,但西班牙毕竟只举办过一次世界杯,只拿过一次世界杯冠军,样本还不够大,可巴西先后5次捧杯,一次瑞典,一次在智利,一次在墨西哥,一次在美国,一次在日本,从来没有一次是在自家门口,而他们在2014年,已经是第2次举办世界杯了。

为了举办本届世界杯,他们已经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在巴西申办世界杯时,他们的总统还是卢拉。卢拉当时承诺,所有的球场建设都将是私人投资。但巴西在世界杯球场的建设和翻新上,总共投入了3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90%是纳税人的钱。最终世界杯的整体成本达到了150亿,再加上两年后里约奥运会(美联社评估是又花了131亿),国家经济因此左右支绌。

国家的经济总盘子就那么多,世界杯用多了,其它方面的预算就要缩减。因此,巴西人民对这届世界杯从一开始的热烈欢呼渐渐转为冷淡,因为世界杯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卢拉申办世界杯时,有关城市基础设施的很多承诺,最终也没有实现。没有实现的理由,有不少是因为腐败浪费了金钱。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杯开幕之前,很多巴西人在抗议的原因。换句话说,巴西人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来办一届巴西足球的堂会,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这种背景下,你可以想见巴西国家队的压力。而巴西队在历史上,就不是像德国队那样能抗压的球队。当时的巴西队主帅斯科拉里曾经想用巴西老百姓的困苦处境,来激励球队打出成绩,比如他曾在巴西一次泥石流灾难后请幸存的孩子给队员传话,希望他们明白这些小孩的快乐取决于巴西队的世界杯表现。但这显然适得其反,压力下的巴西队距离崩溃已经非常接近。

在第一轮淘汰赛中,巴西队就差点输了。他们的对手是智利队,在中场休息时,巴西队发言人罗德里戈·派瓦在球员通道里与一名智利球员发生冲突,重击了对手,并因此被停赛。当最终比赛120分钟战成1比1进入点球大战时,包括队长蒂亚戈·席尔瓦在内的很多巴西球员都瘫倒在场上,有的甚至开始垂泪。他们太怕输球了,幸亏对智利他们赢了。

四分之一决赛比八分之一决赛顺利,巴西队2比1击败了哥伦比亚,但他们在这场比赛中损失了内马尔,这成为了半决赛被德国队屠杀的一个关键因素——当然了,即便有内马尔,以巴西队当时这种压力,恐怕也很难挽回一场大败。事实上,巴西足球名宿济科早就预言,“你看看巴西球员们进场时的脸,看上去他们是去参加一次大逃杀游戏。他们根本不享受比赛,这让一切都变得更为艰难。一旦他们碰到同样水平的球队,他们就会被击垮。”

在贝洛奥里藏特的米内罗体育场,巴西人最终遭遇1比7的米内罗惨案:德国队先是在第11分钟由穆勒打入一球,然后在23分08秒到29分零49秒的短短6分多钟时间内,德国队又再打入了4球,巴西半场0比5落后,已经完全无力回天;下半场许尔勒再入两球,巴西队只是在最后时刻才由奥斯卡射入一球,避免被零封。一个美国记者在现场曾记下这样一个细节:他的同事不太懂球,但知道足球是一个比分很低的项目,德国队每进一个球,同事就会来问他:“这球算吗?”

德国攻入第5球后,大卫·路易斯的表情茫然无措

一夜之间,巴西人的梦想化为泡影,他们刚刚被球队杀入半决赛的成绩好不容易扇起来的热情,又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未来的巴西国家队主帅蒂特当天在和妻子一起看球,当德国队打入第三球时,他的妻子开始哭泣。而养伤的内马尔是在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看球,下半场打到中段,内马尔看到自己的妈妈在哭,默默地关掉了电视。

这是巴西队1975年来首次主场失利,也是76年来巴西第一次半决赛输球。这是世界杯历史上比分最大最悬殊的半决赛比分,要知道在德国对巴西这场半决赛之前的6场世界杯半决赛,有5场是1球定胜负。勒夫在比分变成5比0时,转头问自己的助理:“告诉我,这是不是真的?”他后来说:“这可是半决赛,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半场休息,2006年作为东道主经历失望的勒夫,要自己的弟子们悠着点,“我不想让巴西人在亿万观众前蒙羞,他们作为东道主对我们一向不错。”

那一晚,我就在贝洛奥里藏特。国内的亲友担心我的安危,叫我不要出门去看热闹。但作为一个记者,我肯定不可能不去看这个热闹。不过,现场一切平静,大家所担心的巴西人暴乱并没有出现,事实上在0比7时,部分巴西球迷就已经开始为德国队鼓掌。赛后我坐在媒体大巴等待离开球场时,也发现鱼贯而出的球迷其实已经很冷静。也许,一场1比7的失败,已经不是悲剧,而是笑剧。如果巴西只是2比3惜败的话,大家还有心气闹一闹吧。

3、“如果没有青训计划,克罗斯根本不会被发现”

德国在巴西捧起世界杯,打破了过去的一个传统,那就是:欧洲国家此前从未在美洲捧起过金杯,也只有西班牙一支球队在非欧洲地区拿到过冠军。虽然这是德国的第4座世界杯金杯,但这是统一后的德国第一次捧杯,他们上一次捧杯还要追溯到1990年,那时候抡元的还是联邦德国。

从1990年到2014年,德国人走过了24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4年中,德国人获得1次亚军、2次第三名、另有3次进入八强,却从未再捧起奖杯——期间,他们倒在欧洲杯上取得过1次冠军和2次亚军、2次季军的好成绩。那么,德国足球最终是如何走出2000年代初的一度低迷,重新登上世界之巅的呢?

名记霍尼格斯坦(Raphael Honigstein)2015年的德国足球名作《重启:德国足球如何东山再起并征服世界(Das Reboot: How German Football Reinvented Itself and Conquered the World)》,顾名思义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的。该书回忆,1996年,时任德国足协主席的布劳恩(Egidius Braun)给时任列支敦士登主帅的教练迪特里希·魏泽(Dietrich Weise)打电话,要他想一个可行的青训体系出来,因为德国将申办2006年世界杯,届时需要一支强大的德国队。

之所以找魏泽,是因为他在1970-1980年代对德国青训有过卓越贡献。而他1983年离职后,青年队从1983年到2008年的25年间,只有U16少年队拿到过1984年和1992年欧青赛的冠军,其余一个冠军都没有拿到过。当时流行的理论是,现代德国小孩生活太富足,无心踢球,而且电子游戏等吸引人的东西太多,足球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强了。但魏泽认为这些理论都是胡说,“德国有足够多的好苗子,我们只是没有挖掘出他们来。而好不容易找到的苗子,有球训练的时间也不够多。”

魏泽和自己的助手、前达姆斯塔特球员绍特(Ulf Schott)经过9个月的考察,提出了一个计划:在全国建立有115个地区培训中心的青训网络,全力发展13-17岁的少年踢球;而11-12岁的孩子,则交给当地地区足协。魏泽当时提出的预算是250万德国马克(约等于82.5万英镑),布劳恩震惊:“怎么要那么多?”魏泽解释说:需要一大批合格的青训教练,不能指望那些带孩子的爸爸成为职业好教练。

布劳恩犹豫了,他觉得等世界杯后再看。但1998年世界杯,让德国得到了教训:法国通过系统地培养年轻人,拿到了那届世界杯的冠军,而德国队四分之一决赛就出局了。布劳恩痛下决心:在德国队出局后仅仅4周,德国足协批准了魏泽的计划,而且预算还扩大到了320万马克,共设立121个地区训练中心,每周给4000名13-17岁的足球少年提供两小时训练。此外,另拨款200万德国马克给地区足协,让他们培养12岁以下大约1万名足球苗子。

此后的一年,魏泽和绍特行走全国,到处劝说当地把球场贡献出来,作为培养青年苗子的基地。他们雇佣了一些前职业球员当青年教练,为他们提供装备,甚至给父母提供开车送孩子来的汽油费。魏泽说:“每个苗子都应该在自己家方圆25公里内找到一个地区训练中心。”

德国足协下了行政命令,18家德甲俱乐部在2001-02赛季必须有自己的青训中心,2002-03赛季开始,德甲德乙36家俱乐部必须有青训中心才能拿到联赛执照。一些德甲俱乐部一开始拒绝,但2000年欧洲杯的糟糕表现,让他们失去了民意的支持,因为大家都在呼吁改革德国足球,尤其是在德国获得世界杯主办权之后。而2002年德甲转播商基希(Kirch)媒体集团破产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因祸得福,由于德甲俱乐部经济困难,他们不再能浪掷转会费,所以也就开始着力培养年轻球员。在新政的头两个赛季,36家俱乐部共投入了1.14亿欧元培养青年球员。

此后,改革进一步深化:11-12岁少年的培养权也被收归中央,培训中心增加到了366个,每年1300名德国足协的青训教练带60万名青少年苗子至少训练一次,年预算增加到了1400万欧元。2003年,德国足协统一了青训教练的标准,颁发特别证书。2004年,全国性的U19青年德甲分成三个地区,U17少年联赛也在2007成立。青训名帅兰尼克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也能帮助俱乐部在青训中投入更多钱。

德国足协主席斯巴赫与魏泽(右)

魏泽本人在2001年年满67岁后退休,他说,当他看到勒夫在2014年拿到世界杯冠军时,感到“与有荣焉”,他相信自己当年的规划起到了作用。他说:“你拿克罗斯来说,他来自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地区,如果没有我们的规划,根本不会有人去看他。”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