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踢球为娱乐而非热爱 我们对基本功缺乏敬畏

杨帆03-21 11:30 体坛+原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法则,即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去反应所决定的。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们能够去掌控的。

枯燥的、乏味的基本功练习,对谁都是一样的,之所以能力千差万别,是因为人们对此的反应千差万别。有的人可能就放弃了,有的人比如科比,他会练习到凌晨4点。这是他对此的反应,他的反应超然于众生,所以,他最终成了超级球星。热爱训练,对胜利的极度渴望,科比是篮球界的典范,C罗是足球界的典范。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大部分人那会都在睡觉呢,所以得到的能力是你有我有大家全都有,彼此彼此的能力不值钱。

我读的名帅传记不多,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几乎所有名帅上任伊始都会进行饮食习惯的调整和规范。改变饮食习惯对谁都是很困难的,不同的是,有的球员咬牙调整过来了,有的则反之。但踢出来的球星无一例外都是调整过来了的。2008年,瓜迪奥拉入主巴萨,就宣布改革球队的饮食安排。哈维一开始极度痛苦,几乎要疯了,完全彻底的不适应。又比如酗酒成性的阿森纳名宿亚当斯,最终在温格的帮助下走出来了。大家想像一下,要一个英格兰人不饮酒的难度,堪比一个中国人到欧洲吃不上中国饭菜,简直是生无可恋。

但为什么人家最终能克服?对足球的爱。在欧洲人的概念中,爱类似一种宗教般的情感,强调把自己的身心灵奉献给足球,人作为一个主体,献祭给作为客体的足球。我不确定这是否来自于欧洲人的基督信仰。巴萨名宿、绿城主教练塞尔吉就说过,中国球员对足球缺乏奉献精神。因为,我们的文化是相反的,人作为一个主体,是来消费足球这个客体的,用足球这个客体来娱乐人这个主体。让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因何踢球?为谁踢球?

有一首歌叫《爱的奉献》,爱的本质就是奉献。确切地说,我们对足球的态度是喜欢或极度的喜欢,因为足球之于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娱乐工具,下场地踢球,跟到KTV嗨歌是一个意思。一定要赢的愿望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自己要玩得嗨。娱乐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一个类似温水煮青蛙的问题是,在这个娱乐的过程之中,人始终处在舒适区,你只能学到一些没有难度的知识技能或者一般人都习以为常的事务。一旦遇到有挑战性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舒服,停下来了。  

有一部美国青少年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挺好看的,其英文名《Growing  Pains》,明确地告诉我们,任何的成长和学习,都是以痛苦和不适作为代价的,你尽量得待在学习区甚至恐慌区,并分分钟对“舒适区”保持警觉。那我们为什么五行缺爱?缺爱,首先是缺乏被爱以及各种缺乏,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指出,东亚民族特有的匮乏和焦虑心态,不管是东南亚的土著民,欧美人,甚至非洲人,都无法理解。这是中日韩三国拥有的相似的历史记忆。

缺爱、缺斗志、缺上进心、缺荣誉感,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爱、上进心、荣誉感是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的高级需求。前提是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如果一个人被空气、水、食物、性、睡眠、住房和健康等低级需求操心太多,他大概也没有余力去高攀高级需求。宏观上,不同需求层次上的国民比例,发展中国家是金字塔型,而发达国家是橄榄型。球好的国家大多都是橄榄型的。

一个人,用本能(胃、舌尖、屁股、脚)思考和生存的比例越高,则意味着用理性思考和生活的比例越低,他就会比较难理解足球的基本概念。足球是关于空间、时间和整体的运动,在这里,整体、空间是一个虚构的概念,跟人群合作有关的很多概念都是虚构的,国家、整体、人民币、区块链、人权,说回足球,不单空间、整体,进攻、防守、433、442、343、攻守转换、团队协作、位置职责……都是虚构出来的概念。足球,归根结底,比的是个体如何有效合作并使之成为整体去控制空间和时间的能力。整体,这两个字,小学生都认得,但凡看点球的人多半无数次听说过,但耳熟未必能详。

后果是严重的,我们会选择性的肢解足球,把足球=93%无球+3%有球打成中国足球=100%有球,这就是传说中著名的足球和中国足球的不同。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