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新闻客户端 打开

1991中国女足世界杯(2):首战6.5万人见证历史胜利

毕陌     07-05 08:10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毕陌报道

最近,英国《卫报》的“改变女足运动的历史片段”的回顾文章里,提供了许多1991年首届女足世界杯的细节,而这些历史碎片,很可能在中文世界里已经被永久遗忘。《卫报》对于1991年女足世界杯的鲜活回顾,展现了一个西方视角下的首届女足世界杯,以及站在改革开放历史拐角上的中国。

上篇点击此处

东道主

相比1988年在广州举办的比赛,组委会基于“国际足联授权”这一特殊意义,扩大了赛事举办规模,佛山,江门,中山这三个广州周边的城市也成为了赛事举办地,加上广州6万人容量的天河体育场,2.5万人的越秀山,1.6万人的英东体育场,共6个球场被用作赛事举办场所。

当时的官方纪念邮票

我国已经很难找到有关首届女足世界杯的资料,无从精确考证首届女足世界杯在中国的欢迎度。根据国际足联这边的数据,这届女足世界杯的上座非常可观。每场比赛的上座人数都超过了1万人,揭幕战中国对挪威的比赛,以及决赛美国对挪威的比赛,6万人容量的天河体育场的上座人数分别为6.5万人和6.3万人(怎么做到的~?)考虑到那个年代根本不会有客队球迷会跨越半个地球看女足比赛,惊人的观众人数都来自广东的当地球迷。根据《卫报》的资料,看台上的不少观众对足球一无所知,只是当地工厂组织前来的群众为东道主营造气氛。同时看台上的观众还有特别任务,根据场上比赛的对手被划分为不同的阵营,为自己所分配到的球队加油助威。同时《卫报》也表示,并不确定国际足联有关中国女足世界杯上座人数资料的真实性。

赛事

这届赛事的组织其实有不少问题。挪威和美国两支决赛球队在两周之内完成了6场比赛——不过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可怕,因为作为一届实验性的世界杯,国际足联决定将比赛定为80分钟一场,而非90分钟。美国女足队长海因里希自嘲“大概国际足联为我们着想,担心我们太辛苦以至于卵巢都会掉出来。”赛事前国际足联还考虑过是否使用更小的足球而增加观赏性。

冠军

美国队击败了挪威队获得了赛事冠军。在半决赛到决赛的短暂间隙,球队和随队前来的球员家人渡过了感恩节,嘉宾贝利也和美国女足球员一起渡过了这个美国节日。

作为最发达国家的代表队,美国女足的球衣是一支男足青年队淘汰下来的旧衣服,因此显得非常肥大。球员每天的补助只有10美元(按照当时的中国女足标准和美元汇率,好多!)。

尽管美国女足取得了赛事的胜利,国内的电视转播商却对这届赛事兴趣寥寥,只有一家有线电视在有限的时间内转播了比赛。球队在纽约乔治肯尼迪机场下飞机后,几乎没有什么接机群众,只有两个记者出现。

夺冠的美国队

女裁判

现在的足球世界,女裁判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世界级的女足比赛里,裁判团队已经基本实现了女性化,而男足世界里都有顶级的女足裁判涉足主哨,比如法国的弗拉帕尔和德国的施泰因豪斯。而1991年,女裁判和女教练一样,都属于足球世界的先锋文化。首届世界杯,整个裁判团队——算上拿旗子的边裁和拿号码牌的第四官员,只有6位女性裁判。整届赛事26场比赛,只有最无关痛痒的3,4名决赛(瑞典4:0德国)才实验性地任用了女性主裁——巴西女裁判克劳迪娅有幸成为了历史性的第一人。而这场比赛,中国女裁判左秀娣则站在克劳迪娅身边作为助理裁判出场。

女主裁组首次亮相,右一是左秀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