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新闻客户端 打开

林良锋:桥段不怕旧,阿莫林续写“弗格森时间”神话

林良锋     04-18 16:47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林良锋

这集咱们看过。

它甚至不是这类惊天逆转的续集,第三集……只是偶一为之,英媒不会无端发明一个专有名词:“弗格森时间”。“弗格森时间”,如果刚粉曼联你可能不知道。简言之,就是曼联的制胜绝杀,经常发生在比赛尾声,补时,超长补时。这类让对手欲哭无泪的事件一多,敌对球迷得出结论:裁判被曼联买通了,不赢不吹哨。最神奇的“弗格森时刻”,当属1999年在诺坎普的欧冠决赛。曼联从头到尾被拜仁慕尼黑揍得找不着北,逃过对方三次中柱,补时3分钟连下两城,劈手夺下拜仁已半抱入怀的“大耳朵”。

1744965934019.jpg

但“弗格森时间”这个梗,不是那时候诞生的,而是10年后。曼联其实也不是那场决赛才演这么一出。那个赛季好多场关键比赛都拖到尾声才赢。早在曼联首夺英超的赛季,和谢周三的比赛,补时7分钟才拿下。诺坎普决赛之后,曼联又重演过无数逆转续集,比较出名的有2009-10赛季德比,欧文替补上场,补时第6分钟绝杀。

媒体觉得曼联这类绝杀“太不像话了”,蜂拥而上,展开调研,科学证明曼联在比赛尾声赢球的经历独一号,“弗格森时间”就此问世。曼联(老)球迷才不管媒体怎么看,他们把绝杀的桥段编得绘声绘色,成了老特拉福德西看台神话的一部分:“如果球员在场上射不进,西看台能把球给吸门里去!”

说是神话,阿莫林真信了。赛后他告诉媒体:前一天夜里专门看了99年三冠的纪录片,希望从里面找点灵感。他还真找着了。尽管这灵感是老掉牙的套路:落后时把大个儿扔对方禁区里,起高球砸!桥段不怕旧,只要它溜(溜溜)!加时赛的下半场,阿莫林把马圭尔挪到锋线,用原始的英式冲吊,不仅把垂死的曼联捞了回来,还在扳平后不到1分钟,由马圭尔头槌将曼联送进半决赛。

就像很多欧美国家无比离谱的现实生活那样,剧本写出来肯定被骂死,曼联这场逆转的剧本,编得太过离谱,以至于你觉得是真的。曼联破门乏术,已经不是阿莫林接手后的剧情,而是滕哈赫第二个赛季就出现的问题。本赛季变本加厉,经常是打个0比0还觉得赚了。锋线诸神20几场球荒更是家常便饭。生死战,曼联进了5个!两回合7比6晋级。

除了前锋依然不进球,曼联中后场争相立功。5个进球两个来自后卫,3球来自中场。你又怀疑:曼联锋线球荒,阿莫林是故意的。离谱的不仅是进球暴涨。曼联以2比0易边,这球稳啦?下半场峰回路转,曼联又把领先优势还了回去。不仅有借有还,加时赛还还本付息,把险情拉到落后两个。这一幕,把看台上的一个娃娃看哭了。你再想想带他来现场的老子是什么心情!结束了?这才哪儿到哪儿。

加时赛让二追三,你敢信,我(们)就敢演。本来卡塞米罗赛后要被挂路灯,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个前景吓到了,他突然发威,搏了一个点球稳住阵脚,传一脚梅努扳平,再传一脚马圭尔绝杀。老特拉福德炸了。镜头又找到那个娃娃,他爹举着他,破涕为笑。造孽啊。这么小的娃。一场剧情乱七八糟,演得漫不经心的闹剧,把他骗进坑了。没准很多年以后,他会自豪地说:我就是那场比赛粉上了曼联!

曼联那么多弗格森时间,难道是因为技战术强吗?看了30多年曼联,我比较自信地告诉各位:技战术当然有,但不多。最核心的内容,其实是意志品质。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著名导演,里芬施塔尔,拍纪录片水平高,被元首请去搞宣传。她的传世作品之一,就叫《意志的胜利》,另外一部是记载柏林奥运的《奥林匹亚》。

当然,老里拍的对象差点意思,但职业竞技到今天,赢家往往不是“技战术”水平高的一方。而是拼死也要击败对方的韧劲儿。曼联经常是绝杀大戏中的驽马,对方阵容时尚华丽,但在曼联“不接受失败”的倔强面前,认输了。最典型的例子,还是99年。欧冠半决赛,客场打尤文,有齐达内、因扎吉、孔蒂、德尚、戴维斯的尤文。不到15分钟落后两个,说球的都在为曼联准备赛后的悼词。队长基恩说“不”。他率领全队,发起了反攻。26年后,又一位曼联队长说“不”,带领全队发起了反攻。两代队长,都是大反攻第一球的功臣。

基恩批评晚辈:这一届曼联,球员不行,意志品质太脆弱。基恩的评语可以送给曼联大部分队员,独不能贴给B费。他把握点球将差距缩小到一球,全队又看到了垂死挣扎的希望。阿莫林把马圭尔挪上锋线,是导致大逆转的源头。马圭尔防守不好,但往对方禁区里一杵,效果立竿见影。曼联球迷当中有个笑话:怎么避免马圭尔闯祸?让他踢中锋!

不只是马圭尔,很多位置感差,责任心不强的曼联队员,都可以领这张“免死券”。里昂此时以寡敌众已经拼了20多分钟,加上连进两球带来情绪上的剧烈波动,体能透支,摇摇欲坠。马圭尔这艘航母突然搥到里昂后防的心脏地带,成了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曼联每次起高球,客队门前就一片兵荒马乱。于是,阿尔马达情不自禁踢了卡塞米罗;于是,尼亚卡特冒顶,被身后的马圭尔引颈一顶中鹄。老特拉福德全场沸腾:我们又活了!

球迷是单纯的。球队输了,哪怕全场绝大部分时间踢得很好,但结果不对,挨骂。赢了,哪怕大部分时间一无是处,领先两球被对方追了4个,其中两球还是对方少打一人,球迷会因为这10分钟的拼搏,原谅球员们之前的无能。这和“理性”或者“技战术”有啥关系?这就是纯粹的爱啊。球迷花血汗钱来捧场,要的就是这份拼搏和倔强。他们可以为了逆转忘情欢呼庆祝,几天沉浸在转危为安的喜悦里。曼联将帅不能。不是老天开眼,曼联这球扳不回来。

欧冠欧联,两家英超“老钱”都得益于视频判罚,绝非偶然。阿森纳双杀皇马,可以视为该队成熟的转折点。曼联能不能把这场逆转,当成阿莫林执教的转折点?我们不知道。赛后点评,版权方的两位嘉宾把手里的各种数据和资料撕了:“还分析个啥?太神奇了。”曼联两回合丢球6个,靠谱,这就是该队的常态。

每个丢球,都是曼联防守业余的恶果。也就因为踢的是欧联,对手的实力,比不得多家英超中游,也不如英超球队对曼联的业余更了解。你只有实战中接触,才能知道曼联有多菜。但联赛阶段的8个对手,淘汰赛阶段的皇社和里昂,都是打着打着才发现曼联九流。可因为阿莫林搜肠刮肚想辙整活,往往在这些对手摸到脉络前,曼联已经上岸。

半决赛对手毕尔巴鄂,又一家巴斯克俱乐部。带队的巴尔韦德,教练界的老炮,带巴萨拿过西甲。他应该已经清楚曼联什么水平,应该清楚曼联的中锋不会射门,拿球就丢,两个翼卫不会传中,一个(原来)踢边锋的也不会射门,还不爱传球,后防要么缩头躲避传中,要么站着看戏,放纵盯防对象轻松起脚,门将要么黄油手,要么弹琵琶,还嘴大胡说。

照理,曼联过不去毕尔巴鄂。阿莫林也找不到其它纪录片,能用的人越来越少。球迷单纯啊。他们总把奇迹当生活,幻想曼联再来一次。能不能进决赛,技战术说了不算。老天爷说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