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驻意大利特约记者 小五
最后一轮丢冠,蓝黑世界中充斥着各种不服的声音。并不是不能接受冠军旁落,两年前的那不勒斯以“美丽足球”的姿态一骑绝尘,对立球迷们也纷纷送上祝贺。这一次,只因为蓝黑世界不忿于本赛季那不勒斯赢得冠军的方式,尤其还是输给了孔蒂。这位曾在国米“弃船”的教头,在最后时刻抛出“只有获胜者才能书写历史”、“联赛冠军属于最配得上的球队,杯赛充满未知性”等言论,轻易地抬高自己,将此前欧战不力的原因归咎于运气,并进一步贬低了国米闯入欧冠决赛的成就——不管最终结果如何。
另一种声音则在表达遗憾,如果不是倒数第二轮被拉齐奥扳平,最后的冠军将属于国际米兰。同样是拉齐奥,劳塔罗低头绝望的场景和2002年罗纳尔多的眼泪有着类似的意境,只不过就程度而言,本赛季远比不上当年那般痛彻心扉。很多人在打拉齐奥之前,其实已经看淡了联赛冠军的重要性,这不是一个高质量的赛季,国米的联赛表现也称不上卓越,一切都等到欧冠决赛后,来做最后的评判。
但是需要认识到,国米的联赛是怎么输掉的。国米仍然憋着一股气,希望来年将冠军夺回手中。很多意大利媒体都形容为“国米自己丢掉的”,有一定道理,除了外在因素,国米自己也犯了很多错误:
①夏窗引援失败
免签本来就有风险,只不过有了马罗塔这面招牌,正面的案例总是能压过负面,但这个赛季尤其突出。自由转会加盟的塔雷米和杰林斯基都顶着很高的期待,前者被誉为“亚洲第一中锋”,后者是那不勒斯上一次联赛夺冠的核心成员,且都在当打之年。特别是两人在季前热身赛着实“唬”了球迷一把,杰林斯基的踢法被直呼“高级”,进球更是几乎被塔雷米包揽。
然而等到了联赛正式开打,两人季前的好状态立刻消失不见,塔雷米被耻骨慢性炎症几乎困扰了整个赛季,刚有好转就在代表伊朗国家队的比赛中遭遇肌肉伤势。虽然对巴萨的两回合以及最后几场联赛,塔雷米完成了一个全能前锋的任务,但总体表现仍然只能打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杰林斯基则更加令人困惑,一年也没打几场好球,中间长时间缺阵加上在球场内的懈怠,让他对尤文图斯的梅开成为仅有的高光时刻,而且均来自点球。到了欧冠对阵费耶诺德首回合,连点球也不灵了,以至于赛季末段点球主罚权被交给阿斯拉尼。杰林斯基从那不勒斯而来,老东家的中场没有削弱,反而因为安吉萨的恢复和麦克托米奈的发挥得到了加强,国米这边也没有因为波兰人的到来获得提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失败。
②替补前锋无力
这条是和引援失败相关联的,只是要加上阿瑙托维奇和华金·科雷亚,将锋线引援的维度扩展到多个赛季。卢卡库的突然“反水”,杀了国米一个措手不及,也让放走哲科成为了一个遗憾。在寻找替补前锋的路上,国米走了很多弯路,最终选择了年龄偏大的阿瑙托维奇,尽管奥地利人本赛季打进了不少关键进球,已经算是最合格的替补了,但综合评价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尤其是在某些需要完成过渡任务的场次,他往往因为小伤小病缺席。科雷亚更是历史级别的失败案例,高价钦点而来,却在合同期的最后两年充当“赶不走”的冗员,不痛不痒的比赛中打进两球了事,也全然没了上一次杀进欧冠决赛时的冲击作用。
352体系中,前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劳塔罗-哲科、卢卡库-科雷亚的二换二轮换策略被经常提起,似乎那是维持高效“节能”的法宝,然而这掩盖不了那个赛季联赛疲软的事实。国米真的想打出统治力,还是需要主力替补界限模糊的第三人、第四人,在轮换中打出让对手捉摸不透的排列组合。本赛季国米的退步肉眼可见,劳塔罗上半程持续哑火,多亏马库斯·图拉姆被改造成强力中锋。然而到了下半程,当劳塔罗状态恢复时,图拉姆又因为连续作战积劳成疾,2025年至今联赛中只有两球入账。但凡劳塔罗和图拉姆能够在冲刺阶段形成合力,国米也不至于将冠军拱手相让。
③未能打造出轮换体系
国米的问题从来不是单独成立的,都是相互作用的。国米本来就是意甲平均年龄最大的球队,新赛季又老了一岁,从量变达到了质变,三线作战的密集赛事拖垮了主力,也让替补游离于体系之外。4比4大战尤文,平那不勒斯,赛季对米兰不胜,都暴露出后手活力不足的问题。
因为塔雷米、泽林斯基等人的疲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比赛双方经过一番调整后,国米会突然失去控制力,或者后防瞬间崩盘,形势顷刻间逆转。这引发出一个现象,国米本赛季面对排名前八的对手,战绩为5胜5平4负,这还没算对米兰的1平1负。球队只在亚特兰大身上完成双杀,和前一年的统治力大相径庭,强强对话如此战绩,拿不到冠军也算合情合理。
不过这一点在最后阶段有所改善,甚至能看出未来轮换体系的雏形。冬窗加盟的扎莱夫斯基非常关键,小因扎吉过去尝试过很多替代方案,但均无法跳出传统思维的禁锢,包括比塞克和邓弗里斯的同时出场,被证明只能在特定场次中(比如对阵巴塞罗那这种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球队)作为特殊武器。
也许真的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导致小因扎吉的改造停滞不前,直到扎莱的出现。小因的国米抓空间的感知非常敏锐,球队缺少能带球的突击手,打不出速度,经常需要人员大范围转换来打出空间,或者利用无球的爆发力。扎莱夫斯基善于利用空间的特性被小因发掘,以至于我们看到他不再执着于352体系,而是专门为扎莱夫斯基打造了一套343,波兰小将脱离出边路的束缚,位置介乎于边前腰和边中场之间,他的直线带球和在有球时的大局观让他在这套体系中如鱼得水。
在失去夺冠主动权的场次中,小因终于放开手脚,用一套几乎纯替补阵容击败了都灵和科莫,这在以前是极为罕见的。未来也许能够看到一支更加松弛、即使替补出战也有特定思路的轮换体系,买断扎莱夫斯基是关键的第一步。
④裁判问题
最后还是要谈到裁判问题。意甲裁判水平下降,相信这是一个共识,但此前小因扎吉一直主张“避谈判罚”、“裁判也会犯错”,毕竟场次多了,谁都有吃亏和获利的时候,不过本赛季他提到裁判的次数明显增多。
第二回合米兰德比踢完,小因也开始细数遭到的不利判罚,当时帕夫洛维奇在回追时踢到了图拉姆的小腿,导致后者倒地,他当时是这样说的:“这段时间就是这样:从利雅得开始,到博洛尼亚对图拉姆的犯规,再到莱切的巴斯基罗托手球,以及打恩波利时对劳塔罗的犯规,每个周末都会有五六个类似的争议判罚。”直到打罗马次回合,比塞克禁区内被拉倒遭到无视,这成为激起小因怒火的导火索,对阵拉齐奥他因为抗议被红牌罚下,赛后俱乐部罕见地选择集体噤声,避免因为评论而受到进一步处罚。
一些片段上遭遇不利判罚,还不是最要命的,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尺度上的吃亏。越来越多的意甲裁判在模仿国际裁判执法欧战比赛的尺度,但缺乏准确性和同理心,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粗野犯规的发生,如果再前后尺度不一,很容易出现执法崩坏的现象。
最典型的是联赛首回合对博洛尼亚,帕伊雷托本来是一个“吹毛求疵”的裁判,场均要掏将近5张黄牌,结果这场愣是只给了抗议的小因扎吉一次警告。博洛尼亚的中卫卡萨莱防守非常拙劣,只能依靠上手和大动作的犯规来阻挡国米的前锋,按道理早该被罚下,结果连一张黄牌也没得到。也是从那时开始,各家俱乐部纷纷开始效仿这种模式来对付国米,在一些裁判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裁判委员会的公信力也在极速下降,从上赛季开始他们联合意大利转播商搞了个复盘争议判罚的节目,刚开始确实比较良心,负责人罗基亲自认真负责地进行讲解,也对裁判工作的科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到了本赛季,为了掩盖裁判水平的下降,他们开始挑选那些本就没有争议的判罚片段,来显示自己的正确,每期节目请来的专家也不一样,有些连基本的表达都不清不楚。并且,他们对关键节点中裁判之间的沟通录音进行了刻意回避,对节目组宣称这是为了避免进一步的争议,于是我们看到帕夫洛维奇-图拉姆、恩迪卡-比塞克、比塞克手球事件中,裁判委员会都拒绝提供完整录音,这也是马罗塔想要提出交涉的原因,这赛季也没人再提“马罗塔联赛”了。
此外注册在案的助理裁判多美尼克·罗卡对委员会的控诉,也暴露了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包括对不同裁判的区别待遇、补偿潜规则等等。不过他所提到的恩迪卡拉倒比塞克的片段,本来就是交流会上委员会承认的误判,然而这并不能弥补国米在赛场上丢掉的积分。那不勒斯领先1分夺冠,是近年来差距最小的一次,同时也是国米最不甘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