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新闻客户端 打开

【重磅】温格大批判之三:最已阵&温差签遗祸无穷

林良锋     03-29 12:05     体坛周报原创

文/体坛周报记者林良锋

本报上期开始刊载“温格大批判”专题,首先讨论了“阿森纳为何一再将主力卖给直接对手”以及“搬迁新球场后,阿森纳为何每况愈下”两方面问题。本期,我们带来专题第三部分:为什么阿森纳的阵容越来越弱?

引援是组建球队的核心工作。靠青训学徒有过成功的先例,但这一模式成功的不多,史上不过凯尔特人、曼联、阿贾克斯、毕尔巴鄂寥寥几家,经博斯曼法案扫荡,几近荡然无存。过去15年,豪门运营基本是抢购顶尖人才,能将引援和青训相结合的也就巴萨。巴萨的模式也受时代局限,梅西、伊涅斯塔和皮克一退,是否还有拉马西亚奇迹?维持竞争力,买人极为关键。买对了,草根也能夺冠,买错了,豪门也会堕落。最可怕的是将人力、物力和时间花在纠错上,贻误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这,就是温格在阿森纳所做的事情。

 

越买二流越二流

职业联赛在英格兰起步,归功于来自珀思郡的苏格兰布匹商威廉·麦克格雷格,初衷是俱乐部的生存。当时只有足总杯一项常规赛事,擂台制不足以维持俱乐部一年开销。职业俱乐部希望有固定比赛场次,足总杯对绝大部分俱乐部而言“不够吃”。很多俱乐部私下约球,藉以获得更多收入,维持阵容。私下约球没有约束,很多比赛因一方爽约取消。麦克格雷格遂约见当时12家知名俱乐部结盟,引入双循环赛制,确保每家有固定的门票入息。

经越位规则三度修改,上世纪60年代初取消限薪,以及90年代中博斯曼法案3次重大变革,如今职业足坛的生存之道已成定式:无论争冠还是保级,养兵是前提。规模越大地位越高,豢养的阵容越庞大越高档。而阵容,根本上靠买。

阿森纳就是引援失误过多,导致自身实力下降、发展滞后的典型。阿森纳落得现在英超二流、欧洲三流的地步,温格是衰败的根源。导致实力和成绩双双下滑,又和引援不力紧密相关。统计学有一条:放进垃圾数据,得出垃圾结论。引援同理。事实一再证明:吃进一堆二流球员,你不能期望他们交出一流的成绩。

即使大部分球员的身价和其能力吻合,引援效果优劣也不全看价钱,淘到好球员未必要花天价,这取决于主教练慧眼识珠;也有很多球员转会合适的集体后,价值得到开发,这又需要主教练善加点拨。温格共花钱引援96人(不含自由转会),看错的太多,使用不当报废的也颇可观。他的引援得失,同样循执教的轨迹分上下半场:头10年(46人)屡有惊喜,比如阿内尔卡、维埃拉和亨利;后10年(50人)则沦为“最已阵”和“温差签”,出了一堆类似本特纳、安德烈·桑托斯的笑柄。

将那些令人失望的引援拼凑起来,得到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阵容:什琴斯尼/埃布埃、森德罗斯、默特萨克、安德烈·桑托斯/沃尔科特、德尼尔森、科克兰、热尔维尼奥/阿德巴约、本特纳。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糗事,比如本特纳的大话:3年内我要超越伊布;埃布埃替补上场,断下队友的球传给对手;德尼尔森在对方反击时,莫名其妙在中圈晕倒;森德罗斯被德罗巴打出心理阴影;什琴斯尼毁了即将到手的联赛杯;桑托斯比赛没完就和对手交换球衣。不一而足。

温格钻进了牛角尖:越是说他买错了,他越要证明自己没错;越说他不舍得花钱,他越是拒绝为上好的球员多花几个子。浏览阿森纳的阵容不难发现,中场中路人员过剩,从罗西基、法布雷加斯、威尔希尔、拉姆齐,到卡索拉、厄齐尔,温格却乐此不疲重复投资,可紧缺的防守型打手一个也买不到,只好将已经外借的亚历山大·宋和科克兰(原计划是先租再卖)召回充数;中锋位置上,亨利走后重点培养范佩西,范佩西伤停期间,宁愿等一年捡个免费的便宜,也不愿花几百万吃进沙马赫应急,致赛季以失败告终。温格连夺足总杯的两季,净投入超过1亿欧元,雄辩地说明夺冠和投资的关系。

不提阿德巴约、本特纳不堪造就,吉鲁、波多尔斯基达不到要求,温格也没有作为,不是巴萨放弃桑切斯,这条“大腿”也靠不上;中卫和门将是老大难部门,基翁、坎贝尔等人一退,接班的科洛·图雷、森德罗斯、朱鲁和西甘等人均被验出二流本质,仓促吃进的默特萨克、科斯谢尔尼亦非夺冠级球员,前者空有高大的身材却没有防空能力,后者有勇无谋,频频见逐。

从物美价廉到被敲竹杠

温格上任时,已是博斯曼法案生效第二年,各国青训尚有极高人才储备,人员流动也不如现在广泛和普遍,对市场有一定认识,淘到价廉物美的苗子不难。维埃拉、阿内尔卡是极突出的例子。头10年中,阿森纳新援身价在当季转会窗跻身前10只有一例:雷耶斯在2003-04赛季以2000万欧元加盟,列第8,此外,同期列身价前25名的只有4例:奥维马斯、维尔托德、赫莱布和沃尔科特,最高排名是赫莱布列第13(1500万欧元)。这是“最已阵”的源头。

但在切尔西、曼城先后易帜,搜刮转会市场更彻底凶猛的形势下,温格不仅失去了过去专属的产地,网罗的半成品也无人成才。阿森纳要组建一支具夺冠实力的球队,已是山穷水尽,温格却仍沉迷于头10年的成功,扔下一句:“别说我不爱花钱,哪天我带你们出去吃饭,你们会知道我很能花钱。”后十年,则有厄齐尔、桑切斯、扎卡和穆斯塔菲列当季转会窗前十,投资力度是上去了,收效却不匹配:扎卡比坎特贵了近1000万,作用不及后者一半;同理,穆斯塔菲比大卫·路易斯高了600万,谁更值得信任?

友情提示:扎卡和穆斯塔菲高价加盟绝非好事,更像是阿森纳被经纪人敲了竹杠,而不是得到称职的增援,此二人签约之前并无一流俱乐部竞价。厄齐尔和桑切斯离开皇马巴萨,也没有地位相当的俱乐部愿接受其经纪人要价接盘。这4人的转会费占了阿森纳过去10年引援总投入的三成,本季的成绩还不如之前3年,多少说明钱没花到点子上。

如果爽快吃进龙哥苏牙?

两例失败的求援还说明另一个问题:阿隆索转会皇马之前,原拟转投阿森纳,但因为300万英镑的差距谈不下来,而求购苏亚雷斯被其经纪人忽悠,以为对方有4000万英镑的解约条款,于是报了个4000万+1的价格,利物浦被激怒拒绝谈判。温格在该大方砸钱的时候,举棋不定且坚持自己的判断。想象一下,温格爽快接受利物浦的开价,连续吃进两位大神,阿森纳是否还在等待联赛夺冠?而得到阿隆索和苏亚雷斯,连锁反应会不会吸引更多好手加盟?

因为温格迟迟不愿成交,或者拖到关窗前一刻动手,错过的好手不知凡几,于是又得了个“温差签”的标签,伊瓜因是这个笑话的经典例子。按说10年砸了5亿多,年均5000多万,也该买到不少好手,但温格坚持一年一笔主要引援,仿佛生死战中将有生力量逐批投入战场,几乎每次都被全歼。

再看温格时代主要对手的引援:曼联引援最有针对性,单个加盟或集体招安,不是当季也能在随后的赛季获得回报,切尔西和曼城则是集中力量一次砸够,过上几年遇到换代又集中火力再砸一次。砸钱不是次次都准,但至少保持整体实力不至下滑。拉涅利和穆里尼奥接棒组建的蓝军,骨干力量用了十年。曼奇尼和马克·休斯接棒砸来的阵容拿到了足总杯和英超。

这个玩法明显和温格的模式有抵触——砸对了,会被人说那是钱的力量,砸错了,会被外界批评自己无能。不做当然不会错。不砸,至少不会挨骂。

坑害国货,亏待大牌

温格的模式是什么?以小规模投资网罗一批人,筛出一个阵容争冠,得逞与否都伺机抛售。小本经营夺冠,光荣属于温格;抛售成名球员,还会得到生财有道的嘉奖。这个模式所以之前成功,是因当年争夺人才没有现在激烈,法国各队的青训有如超市敞开任挑,头十年阿森纳囤积了几十名法国外援。法国的货源被对手逐渐切断后,温格转向意、西、拉美甚至昔日的华约国家。但现在生意也不好做了。

温格偏爱外援,阿森纳的本土主力一度只有阿什利·科尔和坎贝尔。一来温格甄别本土人才看走眼居多,几次高价签下的本土新人都荒废了,比如杰弗斯、彭南特到沃尔科特和张伯伦等人。坊间传言:温格在范尼和杰弗斯之间选了后者!二来他不大信任本土球员,只要外援能打就优先照顾外援。在曼城崛起的那几年,温格买人遇到巨大挑战,遂转向本土,旗下最高峰有6人:威尔希尔、吉布斯(学徒)、沃尔科特、张伯伦、拉姆齐和詹金森(引援)。

这些颇具潜质的新人无一例外在阿森纳沉沦,那些得不到机会上场被迫离队的人更十几倍于留下的。香川真司和朴智星是荣膺英超冠军的日韩国脚,阿森纳签下的日韩系又是数倍于曼联,但要么水平不足,要么得不到机会锻炼。

厄齐尔和桑切斯续约过程中,人们了解到这两人周薪不过14万英镑,和对手阵中的“大腿”级人物差了一大截,还和队内的沃尔科特是同一档次,你让他俩怎么心理平衡?职业球员求财第一,待遇给够还要看球队有无争冠实力、有无欧冠资格。这是现实,并不因为阿森纳有工资结构扭曲迎合。

想要得到高手必须给予相应待遇,高手能提高球队夺冠机会,夺冠后球队会有更多收益,这才是良性循环,也是豪门生存的不二法则。温格却一直给人“砸钱会败家”的印象,须知省钱是不会发财的。曼联唯一省钱的赛季,放走C罗后只签了巴伦西亚,结果鲁尼扛着锋线,一受伤曼联的赛季报销。莫耶斯的玩法和温格颇多相似,一个赛季没打完就下课了。

缺乏对现实的冷静分析,缺乏清晰的引援思路,用顺手了就当牛使,一俟失去状态便弃之如敝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温格怎么可能求来高水平的球员?球员又怎么可能为温格卖力?别看现在球员当面个个力挺温格,但行动胜于口号,阿森纳球员遇到逆境一触即溃,这是比什么都有力的证据。

【相关阅读】

温格大批判之一:揭穿“通敌卖主”的画皮

温格大批判之二:他让阿森纳沦为二流